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SWOT分析方法

一、 名詞解釋:

內部 外部
S-Strength:優勢
O-Opportunity:機會
W-Weakness:弱勢
T-Threat:威脅

二、 定義:
所謂「SWOT分析」主要是用來分析組織內部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在市場營銷管理中經常使用的功能強大的分析工作。近來,SWOT分析已廣被應用在許多領域上,如學校的自我分析、個人的能力自我分析…等方面上。
在自我能力分析上,SWOT分析是檢查自我的技能、能力、興趣喜好的有用工具。如對自我進行詳密的SWOT分析,會很明瞭地知道自我的個人優點和弱點在哪裡,並且會仔細評估出自己所感興趣的不同學習道路的機會和威脅所在。

三、 步驟:
一般來說,在進行SWOT分析時應遵循以下四個步驟:
第1步:評估長處和短處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技能、天賦和能力。在當今分工非常細的環境裡,每個人擅長於某一領域,而不是樣樣精通。(當然,除非天才)。舉個例子,有些人不喜歡整天坐在辦公室裡,而有些人則一想到不得不與陌生人打交道時,心裡就發麻,惴惴不安。請作個列表,列出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和你的長處所在。同樣,通過列表,你可以找出自己不是很喜歡做的事情和你的弱勢。找出你的短處與發現你的長處同等重要,因為你可以基於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上,作兩種選擇;或者努力去改正常的錯誤,提高你的技能,或是放棄那些對你不擅長的技能要求的學系。列出你認為自己所具備的很重要的強項和對你的學習選擇產生影響的弱勢,然後再標出那些你認為對你很重要的強弱勢。
第2步:找出你的學系的機會和威脅
我們知道,不同的學習領域都面臨不同的外部機會和威脅。所以找出這些外界因素將助你成功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學系。這些外界因素對你求學時非常重要,因為這些機會和威脅會影響你的學習和以後的發展。

S 優勢
1.擅長什麼?
2.我有什麼新技能?
3.能做什麼別人做不到的?
4.和別人有什麼不同的?
5.最近因何成功?
6.什麼領域適合我?

W 缺點
1.什麼做不來?
2.缺乏什麼技能?
3.別人有什麼比我們好?
4.不能夠滿足何種學習領域?

O 機會
1.這個領域有什麼適合我們的機會?
2.可以學到什麼技術?
3.可以提供什麼新的技能?
4.可以吸引什麼新的顧客?
5.怎樣可以與眾不同?
6.在5-10年內的發展?

T 威脅
1.最近有什麼改變?
2.競爭者最近在做什麼?
3.是否趕不上學習領域需求的改變?
4.環境的改變是否有傷害學習?
5.是否有什麼會威脅學習情形?

 

優勢( Strengths )

劣勢( Weaknesses )

•  生產(本身強
•  銷售(本身強)
•  人力(本身強)
•  研發+技術取得(本身強)
•  財務+投資+租稅(本身強)
•  法務+智權(本身強)
•  商業模式(本身強)
•  行政管理(本身強)

•  生產(競爭對手強)
•  銷售(競爭對手強)
•  人力(競爭對手強)
•  研發+技術取得(競爭對手強)
•  財務+投資+租稅(競爭對手強)
•  法務+智權(競爭對手強)
•  商業模式(競爭對手強)
•  行政管理(競爭對手強)

機會( Opportunities )

威脅( Threats )

•  社會(有利)
•  科技(有利)
•  經濟(有利)
•  環境(有利)
•  政治(有利)
•  法律(有利)
•  道德(有利)
•  上游供應商(有利)
•  下游買家(有利)

•  社會(不利)
•  科技(不利)
•  經濟(不利)
•  環境(不利)
•  政治(不利)
•  法律(不利)
•  道德(不利)
•  上游供應商(不利)
•  下游買家(不利)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MLE & MAP

假設有五個袋子,各袋中都有無限量的餅乾(櫻桃口味或檸檬口味),已知五個袋子中兩種口味的比例分別是

  1. 櫻桃 100%
  2. 櫻桃 75% + 檸檬 25%
  3. 櫻桃 50% + 檸檬 50%
  4. 櫻桃 25% + 檸檬 75%
  5. 檸檬 100%

如果只有如上所述條件,那問從同一個袋子中連續拿到2個檸檬餅乾,那麼這個袋子最有可能是上述五個的哪一個?其實答案很明顯為#5,因為從#5袋子連續拿到五個檸檬口味餅乾的機率為1,其他#1~#4分別為0, 0.25^2, 0.5^2, 0.75^2,這時候我們是用MLE來解。

但是今天如果多增加一些條件,假設拿到#1或#5的機率都是0.1,拿到#2或#4的機率都是0.2,拿到#3的機率是0.4,那同樣上述問題的答案呢?這個時候就變MAP了。

假設 P(hi | d) 為挑中第i個袋子然後連續拿出2個檸檬口味的餅乾,那麼根據Bayesian Prob.

P(hi | d) = P(hi) P(d | hi)/P(d)

而其中P(d) = 1 (因為已經說連續拿出2個檸檬口味餅乾了),P(hi)則分別為(0.1, 0.2, 0.4, 0.2, 0.1),P(d | hi)分別為(0, 0.25^2, 0.5^2, 0.75^2, 1^2),這樣就可以算出P(hi | d),結果會發現P(h4 | d) (第4個袋子)為最高。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利用幾種主要的財務比率之間的關係來綜合地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這種分析方法最早由美國杜邦公司使用,故名杜邦分析法。杜邦分析法是一種用來評價公司贏利能力和股東權益回報水平,從財務角度評價企業績效的一種經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將企業淨資產收益率逐級分解為多項財務比率乘積,這樣有助於深入分析比較企業經營業績。
------------------------------
杜邦分析的含義:
一個表達式是將淨資產收益率分解為三部分: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和財務槓桿。這就是著名的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說明淨資產收益率受三類因素影響:
-營運效率,用利潤率衡量;
-資產使用效率,用資產周轉率衡量;
-財務槓桿,用權益乘數衡量。
淨資產收益率=利潤率(利潤/銷售收入)*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資產)*權益乘數(資產/權益)
-------------------------------
如果ROE表現不佳,杜邦分析法可以找出具體是哪部分錶現欠佳。
淨資產收益率=淨收益/總權益
乘以1(total asset/ total asset)得到:
淨資產收益率= (淨收益/總權益)* (總資產/總資產)
= (淨收益/總資產)*(總資產/總權益)
=資產收益率*權益乘數 乘以1(sales/ sales)得到:
淨資產收益率= (淨收益/銷售收入)* (銷售收入/總資產)* (總資產/總權益)=利潤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
•淨收益(net income)
•總權益(total equity)
•資產收益率(ROA, return on asset)
•權益乘數(equity multiplier)
•淨收益(net income)
•銷售收入(sales)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林裕彬教授之研究範圍

(一)、集水區生態水文模式及規劃管理之研究
       水、土壤和植物是決定土地生產量的基本元素,人口急劇增加,使森林面積大規模減少、都市化及人為開發的快速擴張,常超過淡水生態系的容忍力而造成衝擊。而集水區的過度開發,土地利用的改變影響降水在地面的停留過程及進入河流過程的轉換,如地表逕流、土壤溼度和地下水,如渠道化的河流,雖然減少洪氾面積,但也使得低位溼地引起一連串水流、營養物和污染物的形態(pattern)改變,此過程使得許多洪汜平原內生態系統生物之多樣性和生命體完整性降低。

而水資源和淡水生態系的破壞有二個面向:污染和水與營養物循環境的斷裂。污染可以技術方法解決,但水與營養物循環境是一個複雜的變化,並與在集水區及淡水系統中的生物結構有極大的關連。因此,水文及生態之間的錯綜複的關係,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水文即是「一門在不同時空間尺度下,結合水文過程及生物動態變化的科學」在一特定區域中水資源的永續發展不是一個自發性過程,而是需要一個成功策略,這個策略必須基於水文、生命機制和區域(集水區)經濟的深入了解。

現今普遍地應用水工技術於消除危險的發生,例如點源污染及洪水控制,但可能導致過度的工程,而降低生物多樣性、文化及美學價值,且更重要地是干擾生態系平衡過程,因為一個相當技術性且排除系統中生物的控制是一種不良的水文管理方法,與其不斷地應用工程技術解決問題發生不如讓水資源利用朝向永續經營。聯合國教科文化組織中的國際水文部門推動生態水文不遺餘力,在世界各推動生態水文的IHP-V 2.3/2.4(主題2)的計畫,也就是針對生態水文的相關計畫,而這個計畫也在23個國家中39個研究活動中發展出許多達成生態水文目標的方法。

本研究主題主要分為兩部份,一為結合遙測、地理資訊系統、景觀生態(空間生態學)、景觀及土地利用模式、統計方法、水文模式、生態模式及優化方法模擬,評估集水區之規劃管理政策,以期達到集水區生態規劃及永續經營之目地。第二部份則是結合遙測、地理資訊系統、系統動力結合水文模式、生態系統模式、生長模式、經濟模式、景觀模式及優化模式,模擬集水區生態系統。

目前相關進行中之計劃:

建立整合性空間分佈模式於集水區生態水文規劃管理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2007-2010 。

台北都會區土地使用變遷模式之研究-子計畫二:土地利用變遷與政策之互動影響分析-空間統計模式(III),行政院國科會,2007-2008 。

LISTED IN GLOBAL LAND PROJECT NEWS in 2008: PDF


(二)、河川物理棲地 及生態調查評估方法及模擬模式之研究

       溪流生態系統由各子層級所組成,這些子層級分別存在於微棲地尺度到集水區尺度,於此多尺度層級之溪流系統中物理及生物過程也顯現出多尺度層級特性,並且物理與生物過程間之關係於不同尺度下也可能存在著層級關係。本研究主要調查河川生態系統基礎資料、發展河川生態系統模擬模式、找出物理棲地與魚類之複雜關係、研擬適當之工程方法。自從Frissell於1986提出溪流層級分類後,近年來溪流生態系統之多尺度層級研究受到極大重視,且一致認為溪流生態系統之時空間尺度與層級之釐清與界定,為溪流生態系統監測、規劃、管理、整治及復育非常重要之步驟。因此,發展一有效之多尺度層級分析方法為溪流生態水文研究重要之課題。本研究為國科會計畫,以Frissell溪流層級理論為基礎,結合地理統計及貝式層級理論,發展一新的溪流系統層級分析方法,並以台北縣大屯溪全河段為研究範圍,持續收集與調查大屯溪全河段相關生態基礎資料,以提供Frissell溪流層級分析、地理統計變異圖分析及多尺度多變量分析,並進行溪流系統與魚類多尺度層級之分析與界定,比較不同方法所得之尺度與層級之異同。以Frissell溪流層級分析、地理統計變異圖分析及多尺度多變量(Multiscale Multivariate analysis)分析調查之資料,分析不同時間(季節、年)之空間尺度、變異與層級之差異性。並建立貝氏層級地理統計分析方法與程式,同時建立優化模式,並應用貝氏層級地理統計分析方法於大屯溪全河段。最後整合研究成果找出Frissell溪流層級分析、地理統計變異圖分析及多尺度多變量分析及貝氏層級地理統計分析方法於之異同,界定研究區不同時間之溪流多空間尺度層級系統及空間變異,以多尺度層級分析結果提供監測採樣點及策略優化之基礎,並應用優化理論及地理統計選取較佳(估計誤差最小化)且具代表性之監測採樣地點。最後界定與釐清研究區溪流之空間尺度、空間變異與層級特性,並提出考量多空間尺度層級下,大屯溪全河段之生態水文調查與監測樣點及採樣策略。

目前相關進行中之計劃:

整合地理統計、層級貝氏定理及水文距離於溪流多尺度變異及層級特性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2008-2011 。(國科會傑出學者養成計畫)


(三)、空間統計及模式之發展於生態環境現象,未確定性及尺度分析
        環境及生態相關之調查資料及環境參數常出現空間之分佈,此空間分佈可藉由空間分析了解期空間分佈及其尺度之特性,例如空間相關、空間分布之趨勢及方向性、空間變化特性等,更進一步估算未調查資料,以做為環境管理及規劃之依據。地理統計、地理資訊系統、以及遙測資料則是分析、展示與蒐集空間資訊最有效之工具與方法。本研究主要應用地理資訊系統,以及應用與發展空間統計方法例如克利金、指標克利金、條件模擬等方法,進行環境及生態空間資料之空間趨勢分析、估計、 未確定性分析以及情境之模擬,以期瞭解資料之空間特性,以供環境模擬、生態模擬及環境風險評估之參數,以為環境資源規劃與管理之參考及環境決策支援 。


(四)、自然處理方法與生態工程系統模擬之研究
       生態工程或自然淨化工法,為結合生態與工程,使工程建造配合大自然的法則,發揮人與生態一起維護的目的。因此不同於傳統土木工程;生態工程讓生態參與其間,以自然及極少之材料與成本建造,並以較少之操作,便能讓生態系統發揮自我維護的功能。不同於環境工程:自然淨化工法可兼具或配合傳統污水處理,進行水質淨化。兼具野生動植物棲地的功能,而且吸引外界成為自然景觀展示場及教育功能。

不同於綠美化工程,自然淨化工法兼具水質淨化與生態維護功能,營造棲地水—土—植物多變化,用生物多樣化來架構建造生態系統的穩定度。不同於景觀或造園工程:生態工程除了考慮人的需要,也顧及大自然生物的需要。國外自然淨化工法,例如歐美及日本,對於水質自然淨化工法,例如植生處理、土壤處理、接觸氧化等工法已有相當程度之研究與施行。植生處理法則包括表面流式人工濕地(FWS)、地下流式人工濕地(SFS)、植栽濾床人工濕地(VSB)、浮游植生、草帶、草溝、人工浮島。

國外有相當多研究著重植生處理系統之模擬,因此本研究主要藉由自然處理之生態及水文系統之調查,建立台灣地區自然處理系統各子系統之模式及模擬參數,並應用系統動力模式模擬各不同自然處理系統,模擬其出流與入流、處理效能,並與實際觀測值相互比較與驗證。並結合優化理論模擬及尋優集水區自然處理方法處理非點源污染之規劃方案與效能。
目前相關進行中之計劃:

農田水利生態工程選址及效益評估模式,行政院農委會,2008。


(五)、Landscape ecological modeling 之研究與發展
       環境生態問題主要取決於土地利用,景觀生態主要為研究土地利用要素空間結構、功能、組成要素、特徵指標與相互間的關係,且景觀生態學將生態學中結構與功能關係的研究與相互相作用過程的研究有機融合,形成了以不同時空尺度下格局與過程,人類作用為主導的土地利用演化等概念為中心的理論框架,形成强調自然與人文因子相結合的景觀規劃與管理等實際應用領域。而景觀生態計量方法則為景觀生態研究之重要工具,也是目前景觀生態研究主要重點之一,其研究之成果可做為環境變遷、環境生態評估與管理之參考。

因此,本研究主題主要發展及應用計量方法,例如景觀生態指數(Landscape ecological index)例如多樣性指數、形狀指數、邊緣指數等,以及結合其它相關計量方法方法,例如多變量分析方法等,以量化方式敘述景觀生態意涵;並景觀生態相關模擬模式,例如空間機率模式、細胞自動機模式、空間生態系統模式等,模擬景觀生態格局與特性。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大氣的衛星遙測

(摘錄自大氣衛星遙測學,曾忠一著,渤海堂)

遙測,又稱為遙感探測,一般定義為利用儀器偵測目標物反射或放出的電磁波來決定其物理性質的技術。遙測儀器對目標物只進行間接的和遠距離的,而不是和目標物直接接觸的測量。根據這個定義,人類的眼睛是最基本的遙測儀器。在氣象學的範圍內,使用氣象雷達、激光電達、多普勒雷達以及氣象衛星等工具來觀測大氣現象都屬於遙測的領域。

廣義的遙測還包括利用磁性和重力等方法進行測量的技術。這些方法在探測地球內部構造方面特別有用,在地球物理學中相當受到重視。利用聲波雷達來探測低層大氣也屬於遙測的範圍。從這個觀點來看,人類的耳朵也是一種遙測儀器。

遙測可以分為主動遙測和被動遙測。假如遙測儀器能發射電磁波,然後接收目標物反射的回波,則稱為主動遙測。因此,利用各種雷達系統來偵測大氣或地表現象都屬於主動遙測。假如遙測儀器並不發射電磁波,則稱為被動遙測。在這情況下,遙測儀器接收到的能量來自目標物本身放出的電磁波或目標物對其他能量來源的反射。在黑夜裏使用閃光燈拍照時,照像機可說是主動遙測儀器;在陽光照射下不用閃光燈,則又變為被動遙測儀器。

本書只討論在氣象觀測方面佔有重要地位的衛星遙測,重點將放在紅外輻射和微波的被動遙測技術。

大氣現象的尺度和生命期之間的關係已為人所熟知。生命期愈長,則尺度愈大。相反的,像龍捲風等,生命期很短,其尺度只有數百公尺到數公里。從這些關係,可以決定水平分辨率和觀測的時間間距。氣象雷達的觀測範圍通常約為200公里,觀測的時間間距大約10秒。因此氣象雷達只能觀測尺度很小的現象。另一方面,氣象衛星可以觀測數千公里尺度的全球性大氣現象,直到數公里尺度的擾動。但就觀測的時間間距而言,繞極軌道衛星每天可以觀測2到4次;地球同步衛星可以30分鐘到3小時一次,對特殊天氣的觀測5到10分鐘一次。因此氣象衛星無法像雷達一樣可以觀測到細微的現象。可是氣象衛星可以對廣大地區進行監測,並且可以追蹤生命期1小時以上的大氣現象,這是衛星遙測的特徵。

1960年第一顆氣象衛星升空,上面裝載的電視攝影機成功地觀測到地球上空的雲系分布。以後的衛星愈來愈大,可以裝載更多的儀器,執行更多的任務。儀器的靈敏度也大幅改善,可以同時進行多種測量。觀測的對象為晝夜的雲系分布,並以紅外輻射推定氣溫和水汽的垂直分布,以接收到的微波來探測雲下的大氣。另外,地球同步衛星可追蹤雲塊的移動來決定風向和風速。

衛星的資訊在下面三種情況下對氣象學特別有用:

(一) 地球上有許多地區,如南北半球的海洋、沙漠及極區等地,測站稀少,天氣資料缺乏。衛星資料正好填補這些空隙。從衛星雲圖可以看出大氣大尺度運動的特徵,包括風暴系統、鋒面、高空槽脊、急流、霧、層雲、海冰狀況、積雪以及高空風向和風速。衛星資料連同其他資料也提供等壓面高度,做為天氣分析與預報之用。

(二) 衛星資料可以用來偵測及監視颱風和熱帶風暴系統。離島和海岸地區,即使沒有傳統天氣資料,只需藉便宜的設備就可接收雲圖,追蹤颱風的路徑。尤其是風暴在發展階段就可在雲圖上看出,而地面測站根本尚未觀測到,偵察飛機也還沒出動。

(三) 氣象衛星可以在大氣層外對地球輻射收支加以監視。近百年來人類逐漸擴張的農業和工業活動已經擾亂了氣候系統的平衡,並且無意中改變了氣候。通過氣象衛星的輻射收支觀測,可以連續不斷地監測地球氣候及其變動。

地球資源遙測使用飛機或人造衛星,攜帶儀器,對地面進行觀測,從事資料的蒐集,以供資源調查或環境監視之用。基本上說,大氣遙測和地球資源遙測兩者的差異相當大,不但目標物完全不同,而且遙測技術也是不同的。兩者的差異可分為下面幾點說明:

(一) 地面分辨率。地球資源遙測要求的分辨率較高,例如要辨別樹種或對農作物加以分類,衛星圖像必須分辨出數公尺或更小的目標物。可是對一般綜觀尺度的大氣現象而言,衛星圖像的分辨率只需數公里就夠了。從這個觀點來看,地球資源衛星資料也包含許多對氣象學相當有用的資訊。例如陸地衛星(Landsat)的資料,分辨率相當高,可以分辨出各個積雲。海洋衛星(Seasat)可以觀測海面上的風速以及海面溫度等。總起來說,地球資源衛星可以觀測到尺度很小的現象,雖然無法追蹤其時間變化,但其圖像的分辨率相當高,對中小尺度大氣現象的研究相當有用。

(二) 大氣的影響。地球資源衛星主要目的是觀測地表現象,所以大氣和雲的存在對地球資源遙測而言是一種干擾。相反的,氣象學家利用大氣的吸收作用來估計大氣中氣溫、水汽和臭氧的垂直分布,並利用衛星雲圖來分析各種天氣系統及監測快速發展的風暴。因此,大氣遙測和地球資源遙測有相當大的差異。

(三) 定性與定量。從許多方面來看,地球資源遙測可當做一種判讀過程,一般說來較重視定性分析。可是對大氣遙測而言,定性分析(例如雲圖判讀)和定量分析(例如氣溫垂直分布遙測)同樣重要。

儘管有上面三點基本上的差異,大氣遙測和地球資源遙測也有許多共通性。正如上面所說的,地球資源衛星的資料對中小尺度氣象現象的研究相當有用。另外,由於地表反射或放出的電磁波一定要通過大氣層才能到達衛星的儀器上,而大氣與電磁波間的相互作用正是大氣科學的內容之一,故大氣科學家對地球資源衛星資料的大氣效應訂正應該能提供解決的辦法。

楊明德教授研究領域

姓 名:楊明德 
職 稱:教授 
系 所:土木工程學系 
電 話:22840440#214 
郵 件:mdyang@dragon.nchu.edu.tw 
傳 真:22862857 

學歷

俄亥俄州立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博士
俄亥俄州立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經歷

現職: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研究領域:土木水利,防災工程,地理資訊系統,衛星遙測
(中文)遙測學(英文)RemoteSensing
(中文)地理資訊系統(英文)Geographiicnformatisoynstem

TELES 發展過程:
有鑒於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近年來在震災損失評估及地區防救災方面有
頗多之成果,為加強國內地震防災觀念,落實地震區域防災計劃規劃訓練,特舉
辦地震損害評估軟體 -- 台灣地震損失評系統 (TELES) 之研討會。
TELES 是 Taiwan Earthquake Loss Estimation System 的首字母縮寫,由國家
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NCREE) 參考原始 HAZ-Taiwan 和 HAZUS 的分析架構與
評估對象,建置評估分析震災損失所需要之資料庫,並利用Microsoft Visual C++
與MapInfo MapBasic 兩種程式來開發的台灣地震損失評估軟體 。TELES 為適合
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整合不同的功能於單一應用軟體中,經由分析模式的模組化
設計與圖形化的使用者介面,達到方便更新與使用的目的 。應用上可提供使用
者進行震災早期評估 . 震災境況模擬與震災風險評估等領域的分析功能 。
本研討會之講題內容包括 (1).地震災害潛勢分析 (2).地震災害損失評估 (3).
震災緊急應變之應用 (4).地區災害防救計劃之應用 (5).災損評估系統使用說明與
資料庫。

1  Yang, Ming-Der and Tung-Ching Su, 2007. Automated diagnosis of sewer pipe defects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e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doi:10.1016/j.eswa.2007.08.13. (in press, SCI, IF=0.957)  
2  Chen, Yi-Ping and Ming-Der Yang, 2007. Legal Protection and Data Access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Database, in 2007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3  Yang, Ming-Der, Chan-Hsiang Hsu, and Tong-Ching Su, 2007. Optimal cluster numbers of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in Minkowski spaces, in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4  Yang, Ming-Der, 2007. A genetic algorithm (GA) based automated classifier for remote sensing imagery. 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3(3), 593-603p (SCI, IF=0.7)  
5  Yang, Ming-Der and Tung-Ching Su, 2007. An optimization model of sewerage rehabilit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30(4), 651-659p. (SCI, IF=0.125)  
6  Yang, M.D,. T.C. Su, C.H. Hsu, K.C. Chang, and A.M. Wu, 2007. Mapping of the 26 December 2004 tsunami disaster by using FORMOSAT-2 im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Vol 28, Nos 13-14, pp3071-3091. (SCI, IF=1.128, EI)  
7  Yang, Ming-Der, and Tung-Ching Su, 2006. Automation model of sewerage rehabilitation planning,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54, No 11-12, pp225-232. (SCI, IF= 0.875, EI)  
8  Hsu, Sung-Chi, Ming-Der Yang, Ming-Che Chen, and Ji-Yuan Lin, 2006.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of liquefaction evaluation for soils with high fines content. In Proc. of 2006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4956-4950. (EI)  
9  Kuo, J.T., Wu-Seng Lung, Chou-Ping Yang, Wen-Cheng Liu, Ming-Der Yang, and Tai-Shan Tang, 2006. Eutrophication modeling of reservoirs in Taiwan.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21:829-844 (SCI, IF=1.351).  
10  Yang, Ming-Der, Tung-Ching Su, and Yi-Ping Chen, 2005. Priority evaluation of sewerage rehabilitation by AHP. In Optimizing Pipeline Design, Operations, and Maintenance in Today’s Economy (edited by Vipulanandan and Ortega),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Virginia. 523-537p. (EI)  
11  Yang, Ming-Der, Chan-Hsiang Hsu, and Tong-Ching Su, 2005. DBI and SI as fitness in GA classification for SPOT4 satellite imagery, in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3741-3744p. (EI) (NSC93-2625-Z-005-007)  
12  Chen, Yi-Ping and Ming-Der Yang, 2005. Legal issues on public access to remote sensing data in Taiwan, in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64-267p. (EI)
13  Yang, Ming-Der, Yeh-Fen Yang, Chan-Hsiang Hsu, and Jan-Tai Kuo, 2004. Application of fuzzy theory to satellite data for determining eutrophic status, in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4897-4900p. (EI)  
14  Yang, M.D., Y.F. Yang, and S.C. Hsu, 2004. Application of remotely sensed data to the assessment of terrain factors affecting Tsao-Ling landside. 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0(4), 593-603p. (SCI, IF=1.284, EI)  
15  Yang, Ming-Der and Yeh-Feng Yang, 2004. Genetic algorithm for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 and Systems III, edited by E.R. Dougherty, J.T. Astola, and  K.O. Egiazarian, Proceedings of SPIE-IS&T Electronic Imaging, SPIE Vol. 5298, 395-402p. (doi:10.1117/12.538693, EI)  
16  Kuo, J.T., Wen-Cheng Liu, Ruey-Tyng Lin, Wu-Sheng Lung, Ming-Der, Yang, Chou-Ping Yang, and Show-Chyuan Chu, 2003. Water Quality Modeling for the Feitsui Reservoir in Northern Taiw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39(3), .671-688p. (SCI, IF=0.615, EI)  
17  Kuo, J. T., and Ming-Der, Yang, 2003. Chapter12: Water Quality modeling in reservoirs. in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Ed. by Shen et al.),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Virginia. 377-420p. (EI)  
18  Lin, Ping-Sien, Ji-Yuan Lin, Jui-Chi Hung, and Ming-Der Yang, 2002. Assessing debris-flow hazard in a watershed in Taiwan. Engineering Geology, 66:295-313p. (SCI, IF=0.713, EI)  
19  Kuo, J.T., M.D. Yang, W.S. Lung, and C.P. Yang, H.W. Lo, and S.H. Lu, 2001. Water Quality Investigation and Modeling for Feitsui Reservoir,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Water &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Congress 2001, ASCE. (EI)  
20  Yang, Ming-Der, Robert Sykes, and Carolyn Merry, 2000. Estimation of Algal Biological Parameters Using Water Quality Modeling and SPOT Satellite Data. Ecological Modelling 125: 1-13p. (SCI IF=1.652).  
21  Kuo, J. T., and M. D., Yang, 2000.Water quality modeling in reservoirs. The Fourteenth Engineering Mechanics Symposium (EM2000)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EI)  
22  Lin, Ping-Sien, Ji-Yuan Lin, Jui-Chi Hung, and Ming-Der Yang, 2000. Risk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debris-flows using GIS. In Debris-Flow Hazards Mitigation: Mechanics, 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 Ed. By G. F. Wieczorek and N. D. Naeser. (EI)  
23  Yang, Ming-Der and Yeh-Feng Yang, 1999.Eutrophic Status Assessment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in  Remote Sensing for Earth Science, Ocean, and Sea Ice Applications (Ed. by Cecchi et al.) Vol. 3868, 56-65p. (EI) (NSC-86-2621-E002-017)  
24  Yang, Ming-Der, Carolyn Merry, and Robert Sykes, 1999. Integration of water quality model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Journal of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35(2): 253-263p. (SCI, IF=0.615, EI).  
25  Kuo, J.T., M.D., Yang, and C.H., Wang, 1999. Optimization Model fo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in Coastal Waters.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9(1): 57-63p.  
26  Yang, Ming-Der, and Robert Sykes, 1998. Trophic-dynamics modeling in eutrophic aquatic ecosystems. Ecological Modelling 105: 129-139p (SCI, IF=1.652).  
27  楊明德、林佑昌、蔡婷鈺、楊瞱芬,民國96年。衛星影像與模糊理論在水庫水質優養判釋之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已接受  
28  楊明德、楊曄芬、蘇東青,民國94年。草嶺地區土石流潛勢調查與評估,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6(3):301-312。  
29  顏聰、林其璋、楊明德,民國93年。七二水災濁水溪災情調查與分析,土木水利雙月刊。31(4):269-33p.  
30  楊明德、黃東森、蘇東青,民國92年。污水下水修復本估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15(4): 93-106p. (NSC-88-2211-E-324-010)  
31  楊明德、王瑞德、王慶豐、楊曄芬,民國90年。桃芝颱風對草嶺堰色湖影響之調查分析,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4(4): 307-316。  
32  陳怡萍、楊明德,民國88年。地理資訊系統之著作權保護,中華地理資訊系統學會通訊。第三卷,第四期,1-7頁。  
33  陳怡萍、楊明德,民國88年。電子資料庫之法律問題,國土資訊系統通訊。第二十九期,27-33頁。  
34  劉秀媚、游以德、楊明德,民國87年。封閉掩埋場之復育工程,土木技術雜誌,第10期。  
35  游以德、楊明德,民國86年。封閉掩埋場之景觀規劃,麻雀變鳳凰。造園季刊,第25期。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陳榮河教授之專業領域

001陳榮河 profile     
職稱    教授
E-mail    rongherchen@ntu.edu.tw
個人首頁    http://www.earth.ce.ntu.edu.tw/TEACHERS/rhchen.htm
辦公室    土木館 306 A
聯絡電話    02)3366-4242
學歷    美國普渡大學 博士
專長領域:土壤加勁,邊坡穩定,環境地工技術
主要研究方向:土石流之研究,加勁土壤結構之研究,坍方防治方法研究,泥炭土之沈陷行為
主要教授課程:土壤組成模式,地工合成材料之應用,理論土壤力學

專書及技術報告
范正成,陳榮河,羅漢強,楊文仁,2007,11,邊坡穩定生態工程圖冊查詢系統及穩定性分析之研究,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陳榮河,陳國賢,2007,11,台灣地區西部走廊東西向快速道路建設計畫-萬里瑞濱線路面第14標、第23標(11.3 K與16.7 K)破壞原因檢討與責任歸屬,營建署。
陳榮河,2007,10,以碎形維度理論結合數位影像分析應用於土石流潛勢之判定(III),國科會研究報告。
彭光輝,陳榮河,鄭光炎,林鎮洋,陳彥璋,2007,09,淡水河口八里左岸生態工法國家型科技計畫綜合示範區規劃案,台北縣政府。
陳榮河,2006,10,以碎形維度理論結合數位影像分析應用於土石流潛勢之判定(II),國科會研究報告。
范正成,陳榮河,葉開溫,2006,10,邊坡穩定生態工程圖冊建置與穩定性分析及效益評估,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洪勇善,陳榮河,方仲欣,2005,11,坡地社區生態防災工法暫行技術手冊暨解說—擋土設施及坡面保護工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范正成、陳榮河、葉開溫,2005,11,邊坡穩定生態工法圖冊研發建置及效益評估,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陳榮河,2005,10,以碎形維度理論結合數位影像分析應用於土石流潛勢之判定(I),國科會研究報告。
陳榮河,洪勇善,吳朝賢,2004,12,既有山坡地社區應用生態防災工法及效益評估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洪勇善,陳榮河,吳朝賢,2004,12,既有山坡地社區邊坡穩定補強工法之研究—土釘,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陳榮河,2004,10,邊坡破壞引發土石流之機制研究-以土石流源頭為對象(2/2),國科會研究報告。
郭振泰,葉克家,陳榮河,2004,04,水壩安全檢查最佳次序及週期之建立(2/2),國立臺大學水工試驗所。
鐘金龍,許添本,陳榮河,彭光輝,2004,03,高速公路應用生態工法設計準則及範例之研究,交通部國工局。
林鎮洋,陳榮河,鄭光炎,蔡仁惠,郭城孟,余嘯雷,2003,12,集水區生態工法技術參考手冊,經濟部水利署。
陳榮河,2003,11,邊坡破壞引發土石流之機制研究-以土石流源頭為對象(1/2),國科會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SC-91-2625-Z-002-022。
陳榮河,林銘郎,2003,11,坡地災害防災專業教育課程改進計畫,坡地災害防治教材(1/4),大專校院防災教育改進計畫,教育部顧問室。
郭振泰,陳榮河,賴進松,2003,03,後勁溪(德惠橋往下游至縣市界段)河堤整建工程損壞評估,國立臺大學水工試驗所,研究報告484號。
陳榮河,2002,12,邊坡破壞引發土石流之機制研究(一)-以土石流源頭為對象,國科會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SC-90-2625-Z-002-023。
李維峰,陳榮河,陳景文,周南山,2002,12,治山防災績效及風險評估(87~89年度) ,農業委員會 水土保持局。
林鎮洋,陳榮河,鄭光炎,蔡仁惠,郭城孟,余嘯雷,2002,12,集水區生態工法之建立 (三) ,經濟部水資源局。
陳秋陽,郭瓊瑩,林裕彬,陳樹群,陳賜賢,陳榮河,鄭光炎,林信輝,黃生,2002,10,河川生態工法及其應用(一) ,經濟部水利暑。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周憲德的研究領域

0404 姓 名 : 周憲德 職 稱 : 教 授

擔任課程: 流體力學、流體力學實驗、流體動力學、輸砂理論、水資源工程

研究領域: 土石流發生機制、顆粒流運動行為、跌水沖刷及消能、橋基沖刷、水工結構物水力分析、河川水質改善工法、海域污染分析

一、 期刊論文:

1. Chou, H.T. and R.Y. Cheng (2001) "The outflow distribution

along multiple-port diffusers",Proc.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O.C., Part A , Vol.25, No.2, 2001, pp. 1-8. (NSC-86-2611-E-0080-02)(EI)
2. 周憲德、廖偉民、姚善文(2002),「土石流降雨臨界條件之分析」,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Vol.14, No.1, pp.1-8。 (NSC89-2625-E008-012)
3. 周憲德、吳沛倫、張藝馨、王新貴(2002),「裸露圓柱橋基礎之局部沖刷分析」,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Vol.14, No.4, pp.631-640。 (NSC89-2625-E008-099)
4. P.C. Lin, H.T. Chou and J.T. Juang (2002), “The Influence of energy grouping and undulating on sediment suspension in the surf zone”, J.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10, No.1, pp.83-91. (EI)
5. 周憲德(2003),「裂縫滲透引致淺層崩塌之臨界降雨條件分析」, 中華水土保持學刊, Vol.34, No.4, pp347-352。
6. 廖偉民、周憲德(2004),「非凝聚性土石壩滲流破壞之試驗研究」,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Vol.1, No.1, pp.137-146. (NSC 89-2625-Z-008-012)。
7. 周憲德、張藝耀(2004) ,「斜坡堆積圓球及圓柱顆粒受振動時之傾角分析」,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Vol.1, No.1, pp.33-40. (NSC 90-2625-Z-008-006)。
8. 陳主惠、張守陽、周憲德、李伯亨(2004),「入滲對非飽和邊坡淺層崩塌發生機制之研究」, 中華水土保持學刊, Vol.35, No.1, pp.69-77.
9. Perng ,T. H, H. Capart and H. T. Chou (2005), “Granular configurations, motions, and correlations in slow uniform flows driven by an inclined conveyor belt”, Granular matters, accepted (SCI) (NSC 91-2625-Z-008-007).
10.周憲德 、章書成、張友龍 (2005),「坡地災害次聲特性及監測系統之研究」, 中華水土保持學刊(已接受)。

二、研討會論文:

1.Chou,H.T., W.M. Liao and S.W. Yao (2001), “Threshold conditions for rainfall-induced debris flows”, Proceedings of the 200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Hydraulics, Pheonix, Arizona.
2. 周憲德、廖偉民、姚善文(2001),「三角形土石壩之滲流特性」,第12水利工程研討會, 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pp.H73-H80。
3. 周憲德、旋子徽、林銘郎(2001), 「魯丹溪土石流之降雨特性分析」,海峽兩岸土石流及洪水災害研討會, 國立中興大學 ,pp.102-109。
4. 周憲德、黃威遠(2002),「水平束縮沖刷與局部沖刷之研究」,第13屆水利工程研討會,雲林斗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pp.G77-G83。
5. 周憲德、王新貴(2002),「不均勻橋墩套環保護工之局部沖刷分析」,第13屆水利工程研討會,雲林斗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pp.G92-G98。
6. 周憲德、陳瑞昌、呂習堯(2002),「護坦及尾檻下游之局部沖刷分析」,第13屆水利工程研討會,雲林斗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pp.G86-G91。
7. 周憲德、廖偉民、吳瑞賢(2003),「非凝聚性土石壩滲流破壞引發土石流之研究」,第10屆大地工程研討會,中壢市中央大學,pp.1179-1182。
8. 洪明瑞、杜中國、胡與民、周憲德(2003),「利用地工導水材料治理土壩滲漏成效之探討」,第10屆大地工程研討會,中壢市中央大學,pp.1087-1091。
9. 林柏青、周憲德、江金德、蔡金吉(2003),「淡水河流況與懸浮質調查分析」,第25屆海洋工程研討會,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基隆市,pp.669-676。
10. Chen, C. H., S. Y. Chang, H. T. Chou and B. H. Lee (2003), “The Study of an Unsaturated Shallow Slope Failure Triggered by Infiltr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lope Engineering, Hong Kong, December 2003,pp.323-333.
11. Liao, M.W. and H.T. Chou (2003), “Debris flows generated by seepage failure of landslide dams”, 3nd Int. Conf. On Debris-Flow Hazards Mitigation, Davos, Switzerland, September 2003, pp.315-325. (NSC89-2625-Z008-012) (SCI)
12. 李伯亨、周憲德、陳主惠(2004),「裂縫對非飽和邊坡穩定分析之影響」,第十四屆水利工程研討會,新竹,2004年,第 E136-E142。
13. 周憲德、章書成、張友龍(2004),「坡地災害次聲特性及監測系統之研究」,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境保育研究,台北,2004年,第 291-296。
14..周憲德、蕭永明、李顯智(2004),「均勻入滲時坡面地下水流之理論分析」,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境保育研究,台北,2004年,第 585-590。
15. 周憲德、周正倫 (2005), 「凝聚性沉泥沈降至壓密之壓力實驗分析」,農業工程研討會,苗栗,2005年。

三、研究計劃:
1.計畫名稱:橋台及橋墩沖刷防治工法之探討(II) 計畫編號:補助單位:交通部科技顧問室經 費:1,050,000
2.計畫名稱:模型試驗在土木災教育之應用及其手冊製作計畫編號:(90-土木防災-教材-04)補助單位:教育部土木防災教材經 費:
3.計畫名稱:不均勻橋墩及群樁基層之沖刷特性計畫編號:NSC89-2211-E008-099補助單位:國科會經 費:652,900
4.計畫名稱:土石流潛勢判定模式之研究(三)計畫編號:NSC89-2625-Z008-012補助單位:國科會經 費:703,800
5.計畫名稱:邊坡破壞與崩塌轉化成土石流之研究(一)計畫編號:NSC90-2625-Z008-006補助單位:國科會經 費:615,600
6.計畫名稱:「土石流發生警戒值模式之研究」,計畫編號:補助單位:農委會經 費:700,000
7.計畫名稱:坡地災害次聲特性與監測系統之研究計畫編號:補助單位:農委會經 費:640,000
8.計畫名稱:邊坡破壞與崩塌轉化成土石流之研究(二)計畫編號:NSC90-2625-Z008-006補助單位:國科會經 費:
9.計畫名稱:邊坡破壞與崩塌轉化成土石流之研究(三)計畫編號:補助單位:國科會經 費: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黃然 教授資歷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工學士美國德州大學土木博士
現職: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教授
經歷:台灣海洋大學圖書館館長
台灣海洋大學總務長
國家標準起草委員
智慧財產局專利外審委員
中華建築技術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建築中心防火材料審查委員
CNLA 技術委員會委員
基隆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
中國工程師學會教育委員會委員
土木水利學會混凝土委員會委員
公共工程採購評審委員
特殊建築結構審查委員
研究主題:營建材料
實驗力學
RC腐蝕與防蝕
營建規劃與施工

黃然老師於97.11.11-97.11.14 率領博士生林世堂同學赴
越南胡志明市參加「第三屆亞洲混凝土聯盟(ACF)國際會議」
獨得『最佳論文發表獎』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工程模板及支撐設施參考文獻

參 考 文 獻

1 . 劉玉文, 劉彥甫, 何先聰, 胡世明, 〝應用電腦輔助設計分析於營建工程災變個案研究〞, 嘉南藥專工業安全衛生科, 1 9 8 0 年, 6 月。

2. 林平昇, 〝從台中市中山堂新建工程倒塌設鷹架施工架與支撐〞, 現代營建, v o l . 3 , N o . 9 , p p . 1 2 - 2 3 , 1 9 82 年9 月。

3. 王威宏, 〝從台北市公館加壓站配水池工程倒塌事件談模板構築、支撐與混凝土澆灌時應注意事項〞,營建簡訊,N o . 8 3,pp . 5 9 - 7 0,1 9 8 9年1 月。

4. 林耀煌、陳生金、陳益昭, 〝營造工程模板及支撐設施標準研究〞,技術學院, 1 9 9 0 年。

5. 顏聰, 朱明信, 郭其珍, 林建宏, 林其璋, 黃玉麟, 彭瑞麟, 陳瀛州等, 〝施工架及模板支撐作業安全檢討與自動檢查技術報告書〞,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勞工技術叢書0 3 - 4 1 - 0 5 , 臺北, 1 9 91 年6 月。

6. 顏聰,林建宏,郭其珍,朱明信,黃玉麟,陳豪吉,陳惠發,Rosowsky ,D.V.,Pan , A . D .,黃傳欣等,〝鋼管架支撐倒塌事故防止技術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臺北, 1 9 93 年6 月。

7. 顏聰, 陳惠發, 林宜清, 黃玉麟, 陳豪吉, 黃傳欣等, 〝模板支撐倒塌預警系統.鋼管架支撐承受非規則荷重之研究〞,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臺北, 1 9 94 年6 月。

8. 顏聰,陳惠發,林建宏,郭其珍,朱明信,林宜清,黃玉麟,陳豪吉,Rosowsky , D . V . , Pan , A . D . , 黃傳欣等, 〝營造工程各種木材模板支撐材質強度及施工自動檢查技術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臺北,

1994 年6 月。

9. 沈進發, 〝國內模板工程之現況與安全之探討〞, 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中心, 1 9 86 年6 月。

10.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form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Operations: Scaffolding-Safety Requirements(ANSI A10.8.1988),"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New York,1988.

11.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Operations: Concrete and Masonry Work-Safety Requirements (ANSI 10.9.1983),"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New York, 1983.

12. ACI COMMITTEE 347, "Guide to Formwork for Concrete (ACI 347R-88)," ACI Manual of Concrete Practice, Part 2,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Detroit,1990.

1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Administratio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Standard (Part 1910 & 1926),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Washington, D.C., 1974.

14. 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 - S269.1, “Falsework for ConstructionPurposes,” 1975.

15. 〝加拿大安大略省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勞工安全衛生叢書0 2 - 0 2 - 0 1 , 1 9 9 3 年12 月。

16.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Code of Practice for Falsework (BS 5975:1982)," 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ion, London, 1982.

17.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Metal Scaffolding, Part 1. Specificationfor Tubes for Use in Scaffolding (BS1139: Part 1: 1982),"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London, 1982.

18.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Metal Scaffolding, Part 2. Specificationfor Coupler and Fittings for Use in Tubular Scaffolding (BS 1139: Part 2:1982),"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London, 1982.

19. JAPAN SOCIETY OF CIVIC ENGINEERS,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and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Structures-Part 2 (Construction)," Japan Societyof Civil Engineers, Tokyo, 1986.

20. 中國國家標準( C N S ) 總號 4 7 5 0 , 類號 A 2 0 6 7 ( 鋼管鷹架) 。

21. 中國國家標準(CNS)總號 4751,類號 A3079(鋼管鷹架檢驗法)。

2 2 . 中國國家標準( C N S ) 總號 2 8 5 7 , 類號 A 1 0 0 9 ( 營建業架設工程安全標準) 。

2 3 . 〝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1 9 94 年1 月。

24. 〝建築技術規則- 建築設計施工編〞,內政部營建署,1 9 8 2 年7 月。

25. Grant, M., "Scaffold Falsework Design," Wexham Springs, English : Cement and Concrete Association, 1978.

26. Brand, R.E., "Falsework and Access Scaffolds in Tubular Steel," Lond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75.

27. Peuritoy,R.L., "Formwork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New York; Mcgraw-Hill,1976.

28. Richardson, J.G., "Fromwork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Slough: Cement and Concrete Association; Flushing: Scholium International Inc.,Distributor in the U.S.A., 1977.

29. Gill, H.R., "Concrete formwork Designer's handbook," London, Concrete Publications, 1960.

30. Richardson, J.G., "Formwork Notebook," London, Cement and ConcreteAssociation, 1970.

31. Hurst, M.P., "Formwork," London; New York: Construction Press, 1983.

32. Koel, L., "Concrete Formwork," Homewood, Ill.: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s, 1988.

33. 陳邁, 張達德等, 〝建築技術規則施工篇相關規範之研究, 安全設施 與臨時設施施工規範之訂定〞, 計劃編號: 0 2 - 8 1 - 0 0 9 , 內政部建築 研究所籌備處, 1 9 92 年6 月。

34. 高健章, 〝國內鋼管鷹架使用現況安全之探討〞, 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中心, 1 9 8 3 年。

35. Chan, S.L., Zhou, Z.H., Chen, W.F., Peng, J.L. and Pan, A.D., “StabilityAnalysis of Semirigid Steel Scaffolding,” Engineering Structures, Vol. 17,No.8, September, 1995, pp. 568-574.

36. Huang, Y.L., "Gravity Load and Resistance Factor Design Guidelines for HighClearance Scaffold Systems," Ph.D. Dissertation,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 1995, 217pp.

37. Peng, J.L., “Analysis Models and Design guidelines for High-Clearance Scaffold Systems,” Ph.D. Dissertation,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IN., 1994, 330pp.

38. Peng, J.L., Yen, T., Lin, I., Wu, K.L., and Chen, W.F., “Performance of Scaffold Frame Shoring under Pattern Loads and Load Paths,” 1996, ASC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Journal to appear.

39. Peng, J.L., Rosowsky, D.V., Pan, A.D., Chen, W.F., and Chan, S.L., “Analysis Of of Pattern Loading Effects on Shoring Systems During Concrete Construction,” submitted to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1996.

40. Peng, J.L., Pan, A.D., Rosowsky, D.V., Chen, W.F., Yen, T., and Chan, S.L.,“High Clearance Scaffold Systems During Construction, Part I: StructuralModeling and Modes of Failur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Vol. 18, No. 3,March, 1996, pp.247-257.

41. Peng, J.L., Rosowsky, D.V., Pan, A.D., Chen, W.F., Chan, S.L., and Yen,T., “High Clearance Scaffold Systems During Construction, Part II:Structur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of Design Guidelin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Vol. 18, No. 3, March, 1996, pp.258-267.

42. Peng, J.L., Rosowsky, D.V., Pan, A.D., Chen, W.F., and Yen, T., “Analysisof Concrete Placement Load Effects Using Influence Surfaces,” ACI Structural Journal, V. 93, No. 2, March-April, 1996, pp.180-186.

43. Rosowsky, D.V., Huston, D., Fuhr, P., and, Chen, W.F., "Measuring FormworkLoads during Construction," Concrete International, Nov., 1994, pp. 21-25.

44. Rosowsky, D.V., Huang, Y.L., Chen, W.F., and, Yen, T., "Modeling Concrete Placement Loads during Constructi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Review, Vol.6, No. 2, 1994, pp. 71-84.

45. Yen, T., Chen, H.J., Peng, J.L., Huang, Y.L. and Chen, W.F., “ExperimentalStudy on Safety of Scaffold Temporary Supports,” Taichung, Taiwan, ROC,1996, 27pp. (Submitted to IABSE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forreview.)

46. 顏聰,陳惠發,林宜清,黃玉麟,陳豪吉,彭瑞麟等,〝模板支撐倒塌預警系統鋼管架與木材支撐之互制影響及倒塌預警系統之建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IOSH84-S121,臺北,1995 年6 月。

47. 林宜清, 顏聰, 黃玉麟, 陳豪吉, 彭瑞麟,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鋼管鷹架施工安全規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臺北,19 9 5年6 月。

48. Hadipriono, F.C. and Wang, H.K. (1986) "Analysis of Causes of Formwork Failures in Concrete tructure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ASCE, V.112, No.1, March, pp.112-121.

49. 黃玉麟、顏聰、林雍智、陳惠發,(1996),"混凝土灌漿作業對鋼管支撐架之荷重問題,"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8 卷2 期,第281-286 頁.

50. 顏聰、黃玉麟、紀人超、林宜清,(1996),"鋼管鷹架之支撐能力,"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8 卷1 期,第33-34 頁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高淨空鋼管門型鷹架支撐現地監測系統方法研究

黃玉麟1,顏聰2,林朝琴3,高鈺鈞3
摘要
在營建工程中,鋼管門型鷹架常作為施工中之臨時支撐架,尤其是在高淨空狀態下。施工時(尤其是混凝土灌漿時)臨時支撐架若倒塌,必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及財物損失。根據最近有關鷹架支撐之研究,大致上已可針對鷹架支撐系統從事分析與設計工作,但由於鷹架支撐之搭設及使用具有一些不確定因素,例如施工品質之良窳、地基之不均勻下陷及現場灌漿方式與規劃灌漿方式不同等,均使得設計良好之鷹架支撐系統仍有倒塌之可能。有鑒於此,本文基於分析及試驗結果,建議一套鷹架支撐系統之現地監測方法,希望能於鷹架支撐系統倒塌之前提供警訊,使工地之生命財產安全更增多一份保障。本文建議之監測項目為軸向荷重及側向位移兩項,文內建議應在何處監測此兩項參數,也建議此兩項參數之容許值。
1、前言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在建造過程中,當新澆置的混凝土尚未達到預定強度之前,常需要組搭臨時性的模板支撐來承擔結構體自重、施工人員及施工機具的重量。目前營建工地所使用的臨時支撐結構依其形式可概略分成三種,分別為木支撐、可調鋼管支柱及門型鋼管鷹架。 一般來說,淨空不大的樓層,其模板支撐都以木支撐或可調鋼管支柱為之,而高挑空建物方面,由於結構內部淨空高度較大的關係,多半是使用門型鋼管鷹架來作為模板支撐。門型鷹架具有安裝容易、尺寸一致、可重複使用等優點,因此普遍被工程界所採用。不過由於模板支撐係屬於營建工程中假設工程裡的一部份,其重要性常被忽略。依台灣地區的營建災變資料顯示,在混凝土灌漿作業的過程中,常有倒塌破壞的案例發生,而且由於這類倒塌的破壞是整體性的,將造成現場工作人員傷亡,其生命、財產的損失相當龐大。多年以來,國內外學者對鋼管鷹架支撐能力及破壞行為進行多項研究(〔1〕~〔7〕),因此對於鷹架支撐系統的設計與組搭大都已能掌握,但根據營造業的勞動災害資料顯示,不難發現鷹架模板支撐的倒塌災變仍常發生,人員傷亡及財物損失也都相當嚴重,這顯示了經過專家設計所得之鷹架支撐系統,仍會發生倒塌事故,因此如果能發展一套現地監測系統,在鷹架支撐系統快要倒塌之前能發出警示,讓工作暫停及人員疏散,待問題解決後再行復工,則現場人員安全及財產將更有保障。本文之研究構想乃基於此種考量而產生。
2、研究方法
鷹架系統的破壞模式,一般可區分為系統破壞模式(圖1)及鷹架挫屈破壞模式(圖2)兩種模式,本文所建議之監測系統應該具備能對此兩種破壞模式同時進行監測之功能,如此才能達到防止鷹架支撐系統破壞目的。本文之研究方法包含理論分析與試驗兩部份,此兩部份研究工作之方向就是朝著可以同時監測上述兩種破壞模式之功能而進行。
3、監測參數
現地監測系統根據過去在此方面的研究經驗,較為簡易可行的監測項目為軸向荷重及側向位移三項。監測軸向荷重時需探討及決定之問題包括容許軸向荷重之大小及應在何處監測軸向荷重,同理監測側向位移時需探討及決定之問題也包含容許側向位移之大小及應在何處監測側向位移。
4、分析及試驗結果
4.1容許軸向荷重及監測位置
本文建議採用文獻〔7〕之研究成果,將一典型鋼管門型鷹架支撐系統,看成是若干個基本單元體(圖3)之組合,依據該文獻所提出之基本單元體荷重能力曲線(圖4),將可以依鷹架支撐系統的層數,查得基本單元體的極限承載力(Pu)單元體。本文將鋼管鷹架單根的容許荷重值表示成Pall,則

Pallc×(Pu)單元體÷4

ψc:折減因子(採用ψc =0.75)

軸向荷重建議監測下列位置:
(a)所有第二根腳柱的位置。
(b)第二根腳柱中之四個角落位置。
(c)鷹架支撐系統使用中,有可能造成集中荷重之位置。

4.2容許側向位移及監測位置
經由理論分析及進行試驗,本文建議容許側向位移值在系統穩定方面為0mm,在桿件挫屈方面為10mm。側向位移監測位置在系統穩定方面建議監測鷹架頂端與木支撐或可調鋼管支柱之相接處,在桿件挫屈方面建議監測鷹第一層架的頂端。
桿件挫屈方面容許側向位移建議為10mm,其理論分析與試驗分析基礎如下。參考以往之研究結果,鷹架系統不管有幾層高,最大的側向位移量都是發生在第一層的頂端,換句話說鷹架支撐系統的第一層支配著整體系統的穩定,所以容許側向位移量,理論上將也應從第一層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建立一個承受偏心荷重、桿件頂端為可移動但不可轉動之滾支承、底端為一個鉸支承的結構模式(圖5)來模擬鷹架系統第一層的結構狀態。此結構模式之偏心荷重及側向位移之理論關係推導分析如下:

EIy〞+P(e+y)=0

邊界條件 1. x=0 y=0 2. x=L y′=0

ymax=y(L) =clip_image002clip_image004e=(seckL-1)e

dmax=ymax+e=e(seckL) =e(clip_image006)

dmax →∞,seckL →∞,kL=clip_image008

P=clip_image010 , P=Pekclip_image012 ……………………………………………(1)

clip_image014 , KL=clip_image016

clip_image018clip_image020 …………………………………………………(2)

P為容許荷重;Pek為沒受偏心狀態下之臨界載重;K=clip_image022

由方程式(1)和(2)發現挫屈載重的值並不受偏心的影響,但側向位移的值卻和偏心量e值有關。方程式(2)中之(e/L)

(dmax/L)和(P/PEK)的關係如圖6所示。

就本文所模擬的結構模式而言,它可以模擬任何層數之鷹架支撐系統第一層的結構行為 ,但只有單一層的鷹架系統則不適用,因為單一層之鷹架系統頂部是不可移動的,此與我們所模擬的結構模式不符合。就兩層以上之鷹架系統而言,兩層的鷹架系統最適合以此結構模式模擬,主要原因是結構對稱因而符合可移動不可轉動之型態。而且兩層的鷹架系統,在受軸向荷重後所產生的側向位移值比高層的鷹架系統小。所以為了監測上的安全性,本文須採用較保守的(dmax/L)值,即以兩層鷹架系統來決定容許之側向位移值。(圖7)為兩層鷹架系統的軸向荷重和側向位移的實驗結果,選取圖8中之e/L=0.002曲線,把此曲線的橫座標改為側移量(d),縱座標仍為p/pek,重新繪圖於圖8,則此圖與試驗所得之曲線(圖7)非常相近。

在試驗結果之圖7中選擇Pall=0.75Pu,可得相對應側向位移為12mm。而在理論分析(圖8)中,如果取偏心軸向荷重為0.75臨界荷重(P/Pek=0.75),則相對應之側向位移值為12.6(16-3.4),試驗值和理論分析的結果相當一致,因此本文保守建議容許側向位移值為10mm。

4.3現場監測系統架設方式之建議

綜合以上之各項研究結果,本文建議之現地監測系統架設方式,可表示如圖9,而監控方式可由簡單的流程圖(圖10)表示。

5、結論

(1) 本文所提出之鷹架支撐現場監測方法,建議在現場監測鷹架之軸向荷重及側向位移。

(2) 在監測軸向荷重方面,本文建議了容許軸向荷重值及建議應在三類的位置上進行監測。

(3) 在監測側向位移方面,本文建議容許側向位移值在系統穩定方面為0mm,在桿件挫屈方面為10mm。側向位移監測位置在系統穩定方面建議監測鷹架頂端與木支撐或可調鋼管支柱之相接處,在桿件挫屈方面建議監測鷹第一層架的頂端。

6、誌謝

本研究承蒙國科會經費贊助始得以完成,計劃編號為NSC 88-2211-E-005-005。

7、參考文獻

(1) 高健章,「國內鋼管鷹架使用現況安全之探討」,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中心(1983)。

(2) 沈進發,「國內模板工程之現況與安全之探討」,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中心(1986)。

(3) 顏聰、黃玉麟、紀人超、林宜清,「鋼管鷹架之支撐能力」,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8卷1期,第33-34頁(1996)。

(4) 黃玉麟、顏聰、林雍智、陳惠發,「混凝土灌漿作業對鋼管支撐架之荷重問題」,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8卷2期,第281-286頁(1996)。

(5) Peng, J.L., Pan, A.D., Rosowsky, D.V., Chen, W.F., Yen, T., and Chan, S.L., "High clearance scaffold systems during construction- I. Structural modeling and modes of failur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Vol. 18, No.3, pp.247-257(1996).

(6) Tsong Yen, How-Ji Chen, Yue-Lin Huang, Wai-Fah Chen, Ren-Chau Chi and Yung-Chih Lin, 1997,"Design of Scaffold Shores for Concrete Buildings during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Vol. 20, No. 6, pp. 603-614.

(7) 黃玉麟,顏聰,陳豪吉,高鈺鈞,「鋼管門型鷹架支撐之分析與設計」,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11卷2期,第399-404頁(1999)。

In Situ Monitoring Method for High-clearance

Scaffold Shores

Y. L. Huang, T. Yen, T. C. Lin, Y. G. Ka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R.O.C.

Key words: scaffolds, in situ monitoring, axial loads, lateral displacements

ABSTRACT

Scaffolds are often used as temporary shoring systems during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in high-clearance situations. If a temporary shoring system collapses during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when the concrete is placing, it would cause a lot of loss of lives and properties. Based on recent research, a safe shoring system of scaffolds can be analyzed and designed. But even a well-designed scaffold-shoring system could collapse because of some uncertainties such as a bad-quality construction, a non-uniform settlement of the base and a concrete-placing way which does not abide by the original plan. To avoid the possible serious collaps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in situ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the experiments and analyses. The monitoring system should be designed to be connected with a warning system and can, therefore, offer a warning signal before a serious collapse really occurs so that more security can be ensured in the working sites. Two parameters, axial loads and lateral displacements, were suggested to be monitored. The locations to monitor these two parameters and the allowable values were also suggested in this article.

clip_image027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30clip_image029
clip_image036clip_image037clip_image038clip_image041clip_image039

圖5 建議之現地監測系統架設方式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機率密度函數、分佈函數及分位數的計算

 

來源網站


  1. 源由
    在機率計算及統計分析中,各種分佈的機率密度函數(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PDF)、累積分佈函數(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 CDF) 及分位數(Quantile) 等函數值常常用到。

    傳統上,有兩種方法取得這三個函數值:一種是由定義去計算,另一種則是查表。計算太耗費時間,查表則需有表帶在身邊。加上初學者對這些函數值的意義並不是很清楚,因此這兩種方法對他們而言並不容易,可能使他們失去學習興趣。以下這個Applet 可幫助學習者快速又方便的查出他們所要的函數值,並且藉由圖形釐清這三個函數值的意義。

  2. 方法
    此 Applet 用到的方法包括常用的九個連續分佈及六個離散分佈的機率密度函數、累積分佈函數以及分位數三個函數值(Rice, 1995)。
  3. 特性及應用
    利用繪圖的方式把各分佈的機率密度函數、累積分佈函數以及分位數的具體意義呈現出來,釐清這三個函數的基本概念。教授者可以利用此Applet 作為輔助工具,幫助學習者瞭解關於機率密度函數、累積分佈函數以及分位數三個函數值所代表的含意,並減少計算的負擔及查表的不便。
  4. 範例
    我們以連續的常態分佈 (normal distribution) 及離散的二項分佈 (binomial distribution) 為例來做說明。

    首先,以常態分佈的PDF、CDF 及Quantile 為例。假設我們想找N(0, 1) 在 x=2 的PDF、CDF 及p=0.5 的Quantile:在「選擇欲求之種類」中點選PDF、「選擇分佈」的選項中點選Normal Distribution,然後在所出現的空格中分別填上x=2、mu=0、sigma2=1,按確定鈕後,我們就可以在下方的欄位得到所要計算的PDF 近似0.054 ,並可在右邊看到它在圖形中所代表的意義。此時若要計算CDF只要在「選擇欲求之種類」中點選CDF選項,然後直接按確定即可,由所計算出之結果知其CDF 近似0.977。若是要計算Quantile,除了要把「選擇欲求之種類」改成Quantile 外,還要把p 的值改為0.5,由所得之結果可知此時之Quantile 為 0。

    其次以二項分佈的PDF、CDF 及Quantile 為例。假設我們想要找B(15, 0.3) 在x=5 的PDF、CDF 及p=0.7 的Quantile:在「選擇欲求之種類」中點選PDF、「選擇分佈」的選項中點選Binomial Distribution,然後在所出現的空格中分別填上x=5、n=15、theta=0.3,按確定鈕後,我們就可以在下方的欄位得到所要計算的PDF 近似0.206,並可在右邊看到它在圖形中所代表的意義。若要計算CDF,只要在「選擇欲求之種類」中點選CDF 選項,直接按確定即可,由所計算出之結果知其CDF 近似0.7216。如果要計算Quantile,除了要把「選擇欲求之種類」改成Quantile外,還要把p 的值改為0.7,由所的之結果可知此時之Quantile 為5。

    由下面的圖可以知道, PDF (圖一或圖四) 指的是所給定的點它所會發生的機率值函數, CDF (圖二或圖五) 是指將所給定的點之前的所有機率值累加所得到的機率值函數,而Quantile (圖三或圖六) 則為CDF 的反函數。並且可以發現CDF 是一個遞增到1的離散階梯函數或遞增到1的連續函數。

    Image10

    (圖一) 常態分佈PDF

    Image11

    (圖二) 常態分佈CDF

    Image12

    (圖三) 常態分佈Quantile

    Image13

    (圖四) 二項分佈PDF

    Image14

    (圖五) 二項分佈CDF

    Image15

    (圖六) 二項分佈Quantile

  5. 操作
    使用這個 Java Applet 時,必須先選擇所要求的函數種類,例如 PDF (機率密度函數)、CDF (累積分佈函數) 或 Quantile (分位數) ,再選擇欲計算之分佈,例如:常態分佈、均勻分佈、幾何分佈等。選完函數的種類及分佈之後,給定所選分佈的參數及所想要計算的數值。按確定按鈕,就可以得到所要的函數值,並看到這些函數值在整個幾何圖形中所代表的意義。